原刊於《Dreaming of Electric Sheeps》 11/03/2023
一個人走入一個螺旋狀裡,如螺旋狀是 DNA 脫氧核糖核酸的狀態,是萬物的根源;又如人不知不覺間走入迷思中,不能自拔;亦如人思緒失控間走入死胡同內,如於結界裡迷失方向。「傳說在西貢村落裡有一個結界,遊人一旦誤闖就會找不到出口。這個故事一直在我心裡面。」Evade 的主音與詞作者 Sonia 說到。
【夢聽電羊 1】Evade - 螺旋狀
一個人走入一個螺旋狀裡,如螺旋狀是 DNA 脫氧核糖核酸的狀態,是萬物的根源;又如人不知不覺間走入迷思中,不能自拔;亦如人思緒失控間走入死胡同內,如於結界裡迷失方向。
「傳說在西貢村落裡有一個結界,遊人一旦誤闖就會找不到出口。這個故事一直在我心裡面。」Evade 的主音與詞作者 Sonia 說到。
「矇矓」與「奧秘」似乎是最令 Evade 著迷的事,至少肯定對 Sonia 來說是的。從她在 Evade 輕盈的音樂上寫上幽暗如詩的歌詞就可見一斑。Evade 組成於 2004 年,當時 Brandon(結他手、製作人)還是大學生﹐認識了 Sonia 並組織樂隊。到 2006 年為止,他們都是在玩一些小清類型音樂,一直到 Faye(監製、編曲、錄音)的加入才令樂隊多了電子元素。他們於 2009 年在好友 Lobo(結他手)所創辦的澳門獨立廠牌科達思 (4daz-le) 旗下出版了樂隊的第一張 EP,為 Evade 奠下了「以飄渺美感尋找夢境般甜美的音樂氛圍」的基調,後來亦理當然地於 2012 年加入了樂隊。
《EVADE》EP 現在聽還是會覺得很新穎,像是不會過期。那個時期的 Evade,會令筆者聯想起 Darla Records,即 Sweet Trip 和 Color Filter 的廠牌的音樂。Brandon 分享 90 年代末至千禧的時期,確實流行 IDM 和 glitch 這些音樂風格,以 Autechre、Boards of Canada、Alva Noto 為例的碎片式、像干擾訊號、音頻故障等加工物的聲音,於是製作電子編曲的 Faye 在專輯裡的拍子都偏向複雜及實驗性。此外樂隊也喜歡 shoegaze、dream pop、英國的 trip-hop、dubstep 舞曲,於是作品很自然地受這些風格所影響。其中〈Inside/Outside〉為筆者最喜歡的曲目,喜歡它好多電腦鈕鍵和電波訊號的音效,加上左右兩旁的旋律,兩個聲道之間迴繞的節拍採樣。歌曲成形後Sonia 直指 「以後創作路向都要往這方面去寫作」。
這些雜訊式的聲音特性與 Evade 音樂的主題相輔相成,當《廿二世紀殺人網絡》和《潛行空間》等科幻題材電影大放異彩時,Sonia 亦鍾情於 Gary Kwan 主持的《無奇不有》、《MJ13》等外星及神秘學網台節目。Evade 那些碎片化、具失真感的故障效果就似在現實中擊出破綻,揭示背後另有洞天的世界。就似《真人 Show》中被拆穿的情節或是《模擬城市》中操作虛擬的角色形象。
Evade 的第二張作品 《Destroy & Dream》繼績探索人類的惡夢。製作這張專輯時,正值瑪雅文明所預言的世界末日 (2012年)。「《D&D》的整體性很強,感覺置身於一部末日為題的電影世界,每一首歌都是一個整體的部份,都是電影的一段情節」,故此 Brandon 喜歡感受那種由不同歌曲連續構成的高低起伏感覺。
〈無題夢〉是一首反典型結構的歌曲,雖然卡式帶的「開」「關」採樣表示了歌曲的開始和完結,但你很難在截片的狀態下感受線性的連貫。為了在〈無題夢〉裡營造出一個人孤獨地面對世界崩潰一刻的畫面,Faye 從喪屍電影中採樣了大量的慘叫聲及撞擊聲,剪輯成為合理的背景節奏,「沒有用上任何 plug in 或電腦聲效,只是純粹從一大堆聲音採樣的碎片中剪下貼上,全曲都是用這種原始方式來進行創作,過程充滿驚喜。」
其中我認為 Evade 音樂最令人眼前一亮且令具更突出的是編曲至混音的整個過程。 有賴成員在電子音樂上積極的多方面參與:Brandon 以 Burnie 的綽號製作電子音樂和擔任 DJ,作品經由英國不同廠牌出版; 作為低頻舞曲音樂 (bass music) 好手的 Faye 亦經常在華南地區作 DJ 演出及製作音樂 ;Lobo 亦是區域中知名的舞曲 DJ,過往是澳門電子樂隊 Dr. 的主力成員,個人唱片曾獲得《MCB音樂殖民地雙週刊》高度評價;而 Sonia 也自學 Ableton Live 軟件製作了兩張個人專輯。他們各自的經驗推助了 Evade 中那些看似難以調和的聲音,得以柔和地混合在一起。那些做到切片、洗牌和混搭聲效,就如 DJ 控制器中將電腦鼓聲與貝司音軌加上數字效果無縫的連接在一起。
因此,在 Evade 夢幻般的流行旋律中,我們會有一種對電子實驗音樂曾經鼎盛發展、甚至在流行層面被接納的時期的懷緬。包括莫文蔚的《一朵金花》、竇唯的《山河水》、超級市場、還有揉合 dub 和中國風的香港電子組合天上 Celestial ,近代例子當然少不了小本生燈。Evade 最近的專輯《Science & Dream Remixed》裡每位成員都有自己重新的演繹,有別於香港的南洋派對及以北京為基地的工工工等樂隊們全由他人重新製作的 remix 專輯,充分展示他們拆解及重組的能力。
採樣是 Evade 創作中一個重要的元素。 歌曲裡有很多細節及彩蛋等聽眾去尋獲。例如《科學與夢》(Science & Dream)〈多巴胺〉裡的粵言長片對白、〈扭曲〉鋼片琴聲及類似救護車的警報聲。
「有關彩蛋,確實內裏真的有很多,也是按照歌詞內容去設計的。製作富有電影感的流行曲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因此採樣了很多來自日常的聲音,例如電單車、街市環境聲、下雨天等,這些聲音全部都是拿著錄音機在澳門周圍錄下,盡量不想採用網絡上的素材,希望歌曲有著更屬於自己的聲音質感。」Faye 說到。「〈螺旋狀〉入面採樣了東京地鐵站的環境聲,因為覺得東京的地鐵站很像迷宮,跟歌詞形容的迷惘感覺很配合。」
2020 年的專輯《科學與夢》其中一個主題是探討科學發展對人類未來是「美夢」還是「惡夢」, Sonia 說其實專輯內容是一支「中」籤,即可以是好,又可以是壞,主要看人類的走向。 「我認為未來會否走下波,並不是由 AI 決定,而是取決於人的道德底線。人因為懶惰和方便而造了AI。科技的確能夠輔助我們,但如果將所有事情都假手於 AI,我們便跟廢物無分別。 」她補充道。〈實驗〉一曲就是在形容科學改造人,人類為了科學的結果而不擇手段做實驗。而就在當下的現實,人類亦趨近歌曲中的預言世界:手機成為了我們的器官、ChatGPT 成為了我們的溝通語言,「我們」就只是下指令的半機械體。 〈幻滅〉就表達了理想般的美麗幻想,會隨著時間變遷、「社會進步」 、重建的名義而消失破滅。一切取決於我們人類的選擇。
鼓打貝斯 (Drum and Bass) 的編曲錯綜複雜地貫穿了整張專輯,隨時間越漸緊湊的碎拍帶動情緒升漲,彷彿無法抑制他們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興奮。在《科學與夢》色彩繽紛的表層之下,隱藏著我們無法理解的技術不適、疏遠和人為恐怖。就如封面所示銀光閃閃之上,人類飄盪在其中。
澳門玩獨立音樂的人寥寥可數,更別說是電子樂隊。儘管如此,Evade 即使成軍逾 20 年,經歷音樂潮流轉變:電子元素都曾經在廣東流行音樂中盛行、然後一輪衰退、近年又再露出頭角,Evade 仍然始終秉持自己的特性。
「我們不需要用 Evade 這個創作來賺錢,也不需要向唱片公司高層之類的人交代甚麼,我們都有自己的正職或其他工作。Evade 就是很純粹的,做我們自己喜歡的創作。」Brandon 說。
「老實說,澳門的主流抑或獨立音樂都比較貧乏,始終在此做音樂有其局限性,因為這裏的娛樂事業做不起。」Sonia 補充道。
或許老套的俗語說得有其道理,有危就有機。做創作的人會懂得抓著這些「生機」。這種「想做就去做」的心態,源於沒有太多世俗的利益、市場的計算、潮流的跟隨在內。容許我用馬克思主義的論述來說,這心態使他們的作品「不朽」[1]。他們的努力確實開花結果,在海外贏得了小眾樂迷的心。專輯走遍東亞,多次受邀於香港及日本 live house 及戶外音樂節。
「當初在澳門出版這種音樂風格的唱片,是一場很緊張刺激的『探險』。打開了這道沒有人打開過的門之後,持續去玩一些自己想玩的音樂......原來最終還是可以發展下去的,這絕對不是天方夜譚、海市蜃樓的事,是現實裏已發生和存在的事⋯⋯我們也不會想到10多年後的今天,澳門會有越來越多的電子音樂人和 DJ、不同的風格作品陸續出現等。」Brandon 感嘆地說道。
「其實在每個城市的獨立音樂圈裏,我相信大家希望的,就是衷心地想這個小規模的音樂圈可以永續地擴大和發展。不是說要發展到一個怎樣的規模,或者要壓倒主流音樂之類的,其實只需要最起碼地一直維持、傳承下去就可以了,做到這一點已經不容易了,甚至某程度上來說可以說是成功了。」Brandon 說:「如果將來有新的電子樂隊/音樂人出道後接受訪問,能聽到他們說當初也是受過 Evade 的啟發和影響⋯到時候可能真的會感動到落淚吧,哈哈。」
Evade 始終是夢幻般的存在。他們的創作核心深受 dream pop 這種曲風的影響。他們著迷於難以捉摸的情感和抽象的現象學、靈性的探索、夢境般虛幻的影像。同時他們的音樂和詩歌延伸了聽眾無限延伸的聯想空間。在困難的日子,這些元素育出了一個既危險又崇高、細膩又溫柔的夢,任何人都可以睡在其中。
Notes:
[1] 用馬克思主義的論述來說,沒有功利主義功能的藝術會將自己與消費對象區分開來,例如杜尚 (Duchamp) 的現成品。因為沒有固定的「保質期」或「過時」的可能性,藝術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失去價值,也不會面臨時間的流逝,從而成為不朽。藝術品與物品的不同之處在於觀察者賦予意義而不是消耗其物質。
原刊於《Dreaming of Electric Sheeps》 11/03/2023
製作單位:英德合作社 Ying Dak Collective
演出單位:
Evade
Sea of Tranquility
飄華 Glide
文字(英):Angela Liu
編輯及翻譯(中):梅迪斯
編輯(英):Karen Cheung
插畫及場刊設計:Clara Wong